(一)提升传统消费 民营企业是内贸流通的主力军。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另一方面,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改革提高生产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表达,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守的目标。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陷入长期停滞,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凸显供应链的脆弱,一些国家出现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等政策倾向,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新部署。因此,为了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GDP增长预期,分别进入高收入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行列,需要加快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的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归宿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
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譬如,可在经济思想史学科中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思想史等课程。
最后,课程设置要体现史论结合的原则。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开设具有比较性质的专业课程,如中国特色管理经济学/西方管理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理论/西方城市化理论、中国特色财政学/西方财政理论,等等。首先,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体系本身与经济学方法的融合,可考虑在各二级学科开设经济学学科导论、广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经济思想史等专业基础课。根据学科研究对象设计经济学学科体系,将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缺乏对话和沟通的问题,可以打破政治经济学与现实经济问题之间的割裂状态。
从我国经济学学科体系设置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阵地建设有待加强。课程体系不仅反映了学科发展的目标要求,同时也是学科研究对象的具体体现。
从宏观上来看,经济学要研究政府与市场在配置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以及两者由此形成的经济关系。进一步来看,生产方式可以分解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从微观上来看,经济学要研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企业内部的结合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关系。第二,完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内部结构。
目前,经济学学科门类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学科体系构建的主要问题在于,政治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经济学学科中的主导地位难以得到体现,其对应用经济学学科的指导作用显得比较薄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各二级学科的指导,如在西方经济学二级学科中,增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课程比重,提倡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展西方经济学研究和教学,批判地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成为生产方式,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经济关系。与理论经济学着重于从生产方式的宏观层面进行设置的做法不同,可考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出发设置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并在具体操作中体现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的对接。
突出政治经济学在理论经济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指导地位研究对象不仅是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的界定也为构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中观上来看,经济学要研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和国内外的结合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经济关系、产业经济关系、城乡经济关系和对外经济关系。在不少高校,这门课程还没有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分开来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首先,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体系本身与经济学方法的融合,可考虑在各二级学科开设经济学学科导论、广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经济思想史等专业基础课。目前,经济学学科门类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学科体系构建的主要问题在于,政治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经济学学科中的主导地位难以得到体现,其对应用经济学学科的指导作用显得比较薄弱。譬如,可在经济思想史学科中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思想史等课程。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设置要注意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进行对接。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按照微观、中观、宏观的顺序展开并据此安排学科的主干课程,有利于增强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内在联系。
进一步来看,生产方式可以分解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在应用经济学学科中,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第一,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门类中的指导地位,并在学科设置中突出体现其指导地位。在此基础上,逻辑上贯通一致的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将为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和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最后,课程设置要体现史论结合的原则。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各二级学科的指导,如在西方经济学二级学科中,增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课程比重,提倡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展西方经济学研究和教学,批判地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内容。与理论经济学着重于从生产方式的宏观层面进行设置的做法不同,可考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出发设置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并在具体操作中体现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的对接。因此,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被界定为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关系。
第三,根据理法融合、中西比较和史论结合等原则开展课程设置。譬如,除经济史学科外,在应用经济学各二级学科,开设阐述学科发展历史的课程,如管理思想史、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史、产业经济思想史、金融史、财政史,等等。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由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次,在中西比较中开展课程设置,彰显中国经济学的鲜明特色。
课程体系不仅反映了学科发展的目标要求,同时也是学科研究对象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成为生产方式,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经济关系。
譬如,可考虑设置马克思主义金融学、马克思主义产业经济学等课程和研究方向。笔者认为,可在明确学科研究对象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经济学门类的总体构架。产业经济学学科要注意与政治经济学生产方式的行业展开相对接,着重分析政治经济学中有关资源在不同行业的配置问题。(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进入专题: 经济学学科体系 。
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在现有经济学学科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核心课程的位置不明显,不突出。第二,完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内部结构。
根据学科研究对象设计经济学学科体系,将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缺乏对话和沟通的问题,可以打破政治经济学与现实经济问题之间的割裂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关系。
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开设具有比较性质的专业课程,如中国特色管理经济学/西方管理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理论/西方城市化理论、中国特色财政学/西方财政理论,等等。从微观上来看,经济学要研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企业内部的结合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关系。